黃岡境域西北、北、東北部為崇山峻嶺,向中部和東南呈階梯形傾斜,逐步緩變?yōu)榍鹆、平原湖區(qū)。大別山脈橫亙于東北,形成眾多支脈山系,山峰壁立,層巒疊翠,峽谷縱橫,溪澗回旋,成為鄂東天然屏障。
大別山主脈
大別山是本域山脈的主體,主脊線呈西北至東南走向,雄峙于鄂、豫、皖三省交界處。北挽淮河,南臨長江,瞰制中原,利涉津要,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,素有“得大別山者得中原,得中原者得天下”之說。
大別山是我國南北自然氣候的過渡帶,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。大別山,一名安陽山(以漢代安陽縣在山東北、陽泉縣在山西北,故名),一名靈山。《水經(jīng)·江水注》巴水條云:“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,即大別山也”。
主峰天堂寨,海拔1729米,為鄂東最高峰。脊柱位于羅田、英山與安徽邊界,在境內(nèi)山脈呈雁列形式,蜿蜒五百余里,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94座,500米以上的高峰556座。山連嶺接,層巒疊嶂,險峻雄偉,風光無限。
image.png (168.8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主峰天堂寨。原名多云山,山勢崇隆,雖晴日麗空,亦云連霧障。山形奧折,層巒疊澗。周圍皆石,惟有一徑可通峰頂。其道人巖、猿嘯嶺、駐云嶺等處皆險絕。極頂可眺中州和江南,為歷代農(nóng)民起義軍的重要駐地。野生動、植物資源非常豐富。
大別山主脈,以天堂寨為頂點向東南(東向脈)和西北(西向脈)相對方向,經(jīng)鄂皖、鄂豫界山展開。
東向脈。向東、東南方向進入英山縣境,沿鄂皖界山雞心石、云峰頂、西界嶺、五峰山(玉皇尖)向東南伸展,經(jīng)方勝寨、掛龍尖、三天門至鄂東第二高山牛背脊骨(1698米,海拔,下同)進入安徽霍、岳山地。在英山縣境內(nèi)分為三支脈:東支脈自西界嶺起經(jīng)五峰山(玉皇尖)、掛龍尖、牛背脊骨、雞籠尖、八里排、英太寨、英山尖、天蓬巖至仙人臺入蘄春縣境;中支脈自五峰山分支南行經(jīng)毛楂山、樓臺石、天馬寨、急死山、羊角尖、烏云山至雞鳴尖斷脈;西支脈自天堂寨分支南行,經(jīng)獨龍尖、紅花尖、紫山、蘆花尖至云架山入羅田縣境。
西向脈。向西、西北方向展布。經(jīng)羅田、麻城、紅安,沿鄂皖、鄂豫交界的界山,越境過武勝關(guān)與桐柏山脈接壤。
羅田境內(nèi)山系分五條。除大崎山脈外,境內(nèi)諸山均自天堂寨發(fā)脈,可分為香爐觀、薄刀峰、天花坪、紫山腦山系。
香爐觀山系自天堂寨向西豌蜓,形成打杵杈、筆架山、甕門關(guān)、獅子腦、青苔關(guān)、三省垴、巽封尖、獻旗嶺、銅鑼關(guān)、黃獅寨、石佛垴、香爐觀一脈,形成羅田北部的天然屏障,與安徽分界;并由剪子坳向西南轉(zhuǎn)至五躲寨。香爐觀位于勝利鎮(zhèn)北,東南3公里即為著名的松子關(guān)。北部與安徽金寨縣接壤處保存有古森林數(shù)千畝,名曰窩川。
image.png (115.3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薄刀峰山系自獻旗嶺向西南延伸,接爵主廟、大弧坪、薄刀峰、獨尊山、龍王殿和揚旗嶺,構(gòu)成勝利河與大,堂河的分水嶺。該山系地形陡削,切割縱深。薄刀峰原名鶴峰,至今仍有鶴寨城門及鶴寺遺址。
薄刀峰地勢險要,其西北通銅鑼關(guān)、松子關(guān),越境與河南商城、固始諸大山相連;其東北與天堂寨相接,越境與安徽六安、霍山等大別山腹地相通。據(jù)傳魏晉南北朝時期,巴水蠻據(jù)此,汛期沿巴水放簰南下,一日可達巴河口,遠掠長江兩岸富豪。爵主廟系供奉其老酋長廟宇所在地,尚有遺址。
獨尊山昔為滕家堡進多云山的咽喉要道,風景秀麗,觀云海日出別有風情。
image.png (302.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天花坪山系由北向南伸展,橫貫羅田中部,有石柱山、天花坪、缽兒垴、雞鳴尖、狗耳尖、書筆尖、大霧山、古羊山、撞鼓巖等山。
紫山垴山系自江家寨沿英山縣界,伸向縣境東南,整個山系呈中山地貌形態(tài)。
麻城境內(nèi)山脈沿五條支脈展布:第一條,由康王寨向東南經(jīng)三角尖至西峰尖,為鄂皖天然屏障。第二條是縱貫東部的一條山脈,由康王寨向南往境內(nèi)延伸至龜峰山。龜峰為大別中段南部支脈的最高峰,海拔1250米,山脊東南端,數(shù)百丈的高巖上有塊巨石,酷似昂首問天的烏龜。第三條,由康王寨以西偏北之鄂、豫交界的棋盤石(1315),沿鄂、豫邊界向西經(jīng)馬褂凹、九歇山向境內(nèi)延伸至風簸山,與河南商城分界,山高谷幽,為麻城北部屏障。第四條由康王寨南下余脈的蕙蘭山向西經(jīng)栗陽河至夫子河的白米山,然后折向西南與毗連團風縣的接天山連接。這條山脈中的東界嶺,山雖不高但頗險要,曾一度為通往安徽霍山、金寨及團風、羅田的必經(jīng)之地。嶺上古多梅。蘇軾自新息縣渡淮途經(jīng)此嶺,曾賦有詠梅詩:“春來幽谷水潺潺,閃爍梅花草棘間。一夜東風吹石裂,伴隨飛雪渡關(guān)山。”“何人把酒入深幽?開自無聊落更愁。幸有清溪三百畝,不辭相送達黃州!
image.png (142.8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主脈山峰。大別山主脈山勢崇隆,海拔千米以上山峰 74座。其中:
英山境內(nèi)31座:云峰頂(1254.6)、雞梢石(1634.8)、鋸兒齒(1150)、雞冠寨(1236)、鷹窠巖(1081)、獨龍尖(1010.2)、圣卦尖(1141.3)、毛楂山(1071)仙人巖(1065)、五峰山(1093.2)、瘌痢尖(1010)、樓臺石(1258)、天馬寨(1045.1)、大角耳尖(1138.5)、光尖(1020.6)、花尖(1060)、鵝公包(1008)、英太寨(1089.8)、牛背脊骨(1697.8)、團包山(1038)、掛龍尖(1200)、天門(1450)、瓦瀉排(1189)、氈帽山(1033)、雞籠尖(1346)、肖家寨(1275)、鏡子石(1113)、叉兒尖(1225)、和尚石(1055)、大花尖(1244)、英山尖(1128.1)。
image.png (107.3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羅田境內(nèi)30座:獻旗嶺(1099.9)、薄刀峰(1229)、鶴嗥寨(1309)、爵主廟(1194)、大弧坪(1404.2)、小弧坪(1305)、獨尊山(1024)、三省垴(1540)、窩川(1323)、大坳(1315)、馬頸(1122)、巽卦尖(1123.8)、黃梅尖(1034.2)、紅花尖(1094)、豬鬃嶺(1365)、月亮寨(1339.8)、青苔關(guān)(1339)、獅子垴(1526)、竹林深(1105)、和尚垴(1350)、王家山(1023)、黃花旦(1311.5)、筆架山(1373)、打杵杈(1034)、嘯天獅子(1526)、碓臼垱(1255)、天堂寨(1729)、大石板(1045)、周山垴(1350)、狗耳尖(1009)。
麻城境內(nèi)13座:康王寨(1337.1)、仙羊巖(1010.6)、東峰尖(1257.3)、棋盤石(1315)、馬褂衾(1009)、丁家山(1004)、躲軍寨(1039)、棺材垴(1098)、龜峰山(1250)、羊角尖(1166)、錫鍋頂(1012)、八成山(1047.7)、三角尖(1171.4)。
大別山支脈
大別山有7條支脈,山系自北向南和由東北向西南呈雁列形式向本域境內(nèi)展開,形成峽谷、溪澗和河流。
image.png (116.1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老君山、天臺山山系。本山系銜接大別山,基本上承桐柏山余脈,以老君山、天臺山為主體向南延伸至七里坪,山勢漸緩。天臺山橫亙紅安縣北鄂豫交界處,主峰海拔 817米。峰聳嶺峻,地勢險要。山頂似臺,勢若接天。明萬歷年間戶部尚書耿定向曾隱居于此,設(shè)書院講學,世稱天臺先生。
光宇山、大東尖山系。本山系從河南新縣南來,盤結(jié)在倒水和舉水之間,分東、西兩支:西支以光字山、紫云寨為主體,南下三角山、五云山伸入紅安腹地;東支以麻城境內(nèi)的大東尖(790)、四角山(953)、棲牛石(699)為主,由朝天尖(590)、七角尖(255)至乘馬。
風簸山山系。本山系自河南新縣犀牛望月和碾塘窩南來,由風簸山經(jīng)蔡家寨(705)、九角包(686)南下曲背尖(578.2)至猴兒尖。
image.png (173.2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黃柏山、天臺山山系。本山系來自豫、皖交界的九峰尖(1350),自黃柏山(1257)、天臺山(1166)經(jīng)八成山(1048)南至龜峰山進入團風縣境,形成以大崎山(1040.8)、接天山為主體的一帶山地。大崎山位于團風、麻城、羅田三縣交界處,主峰龍王頂,海拔 1040.8米。舊志謂:“大崎山來自龜峰,蜿蜒盤伏,至此突然高舉,山勢懸絕,甲于一郡”。
牛背脊骨、英太寨山系。本系在浠水支流東河和安徽太湖之間,自牛背脊骨、英太寨向西南展布,經(jīng)英山尖(1128)、天蓬巖(973)和蘄春、英山交界的四流山(814)、仙人臺(1175.8)及浠水的觀音閣(881)、浠蘄交界的三角山,進入蘄春的屏峰寨(828)。
image.png (119.2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7 天前 上傳
三角山以三峰并立而得名,主峰大尖山海拔 1055.1米,向為鄂東名山,晚唐時期山內(nèi)有 36 寺廟、72 庵觀。云丹山俗名“爛泥灘”,位于蘄春東部,海拔1244米,是蘄春最高峰,常有云霧繚繞。晴天,晨光夕照,彩云如丹。峰頂可東瞰九江,西望黃石。
蘄春境內(nèi)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5座:云丹山(1244.1)、仙人臺(1175.8)、白云洞山(1145)、將軍山(1109.7)、香爐尖(1093)、古角寨(1144)、大桴尖(1090.8)、桐山(1070.9)、一尖山(1063.4)、三角山(1055.1)、廟尖(1045)、大坡(1034)、羅漢尖(1010.5)、三面尖(1009.9)、牛皮寨(1000)。
羅漢尖、尖山山系。本系來自安徽太湖芙蓉寨,由蘄春三面尖南下羅漢尖,沿蘄春、黃梅邊界至尖山。東南部為黃梅的“四山”,即古角山、垅坪山、小溪山、考田山。西南經(jīng)金竹尖和云丹山至太平山(1063)分為兩支:一支向西蜿蜒,經(jīng)尖山西至蘄春腹地;一支向南蜿蜒,經(jīng)潭水巖至武穴北部山區(qū)。
天衢山山系。位于黃梅縣北部,綿延于古角河、垅坪河之間,有南北、中三峰。北峰伸入蘄春古角寨,主峰海拔 1144 米,其山勢迢遞,起伏無端;南峰為扯旗尖;中峰為跑馬嶺,海拔 1220.2米,是黃梅境內(nèi)第三高峰。山脈在此分為三支:第一支西南行,沿南峰扯旗尖,經(jīng)唐家山至燕子巖;第二支南行,至烏鴉尖、歪頭尖等山;第三支東南行,至望江山主峰蓑衣嶺,海拔 1244米,是黃梅的第一高峰。
黃梅海拔千米以上高峰4座:蓑衣嶺(1244)、雙峰山(1222.2)、跑馬嶺(1220.2)、金竹尖(103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