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完帝國,是早期南方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在浠水清泉寺建立的國家。
徐壽輝紅巾軍起義及其“天完”政權
元末農(nóng)民大起義,從根本上動搖了元朝統(tǒng)治,為最終推翻殘暴的元王朝奠定了基礎,充分顯示了人民群眾反對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巨大力量。在這一浩大的起義浪潮中,南方紅巾軍戰(zhàn)斗在長江流域,建立了農(nóng)民起義政權,產(chǎn)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,并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意義。
一、蘄水建都
元末農(nóng)民大起義,是元朝殘暴統(tǒng)治的結(jié)果。蒙古統(tǒng)治者占據(jù)中原地區(qū)后,曾經(jīng)設想將全部良田統(tǒng)統(tǒng)變?yōu)槟翀,其計劃雖然沒有完全實現(xiàn),但卻對中原、對江南的傳統(tǒng)農(nóng)業(yè)都造成了極大破壞。貴族地主兼并了大量土地,造成土地高度集中,他們不僅有萬貫家財,而且擁有“連烏鴉也飛不過去”、范圍極為廣闊的田產(chǎn)。元最高統(tǒng)治者視所有土地為囊中物,隨意處置而不計后果,元代皇帝的一個慣例就是初登帝位,即以大量土地為賞賜,用以籠絡王公大臣。大臣伯顏在河南一地就擁有皇帝的賜田50萬畝之多,大都城西的大承天護圣寺一次就得到皇帝的賞田1600萬畝。許多農(nóng)民因失去土地而淪為佃戶或貧農(nóng),從而形成了更多的社會矛盾和更大的社會反對力量。地主對佃戶不斷加重剝削,任意增加地租,有的還將佃租隨土地轉(zhuǎn)賣;地主犯罪后,有的還要佃農(nóng)去頂罪替死。元朝橫征暴斂,苛捐雜稅名目繁多。當時,人們不僅要繳納戶稅、丁稅、地稅,另外還要繳納鹽、茶、醋、酒、金銀銅鐵、竹木花草、山澤、湖泊、乳牛和魚苗各種稅賦,元末的稅額竟是元初的20多倍,人民群眾不堪重負。由于統(tǒng)治階級揮霍無度,所以財政仍然入不敷出,元朝于是又采取濫發(fā)貨幣的方法來緩解財政危機,結(jié)果更加禍國殃民。這時天災也十分頻繁,如黃河年久失修,連續(xù)三次決口,造成“餓死已滿路,生者與鬼鄰”的悲慘局面。
在這種情況下,農(nóng)民起義便相繼爆發(fā)。首先是農(nóng)民劉福通,利用白蓮教暗中串連窮人,進行農(nóng)民起義的發(fā)動工作。有一次,元政府強迫征集15萬農(nóng)民,挖掘黃河河道,監(jiān)督挖河的官吏乘機克扣河工“食錢”,河工們累死累活,還要挨餓受凍,因而怨聲載道、群情激憤。劉福通派了數(shù)百名教徒,借民夫身份在工地上進行宣傳發(fā)動。他們一面?zhèn)鞑ァ笆艘恢谎,挑動黃河天下反”歌謠,一面鑿了個只眼石頭人埋在工地上,民工在挖泥時很快將只眼石頭人挖出,起義的烈火隨即點燃。1351年4月,北方紅巾軍起義終于爆發(fā)。在劉福通的領導下,紅巾軍攻占府衙,捕殺貪官污吏,開倉散米以賑濟貧民,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擁護,因而吸引了大量的群眾加入到起義軍隊伍中。在不斷的勝利進軍中,農(nóng)民革命力量得到迅速發(fā)展,全國各地紛紛響應。
與黃河流域起義相呼應,長江流域的農(nóng)民起義也很快爆發(fā)。徐壽輝、彭瑩玉領導的農(nóng)民起義,是長江流域力量最為強大、持續(xù)時間最長、歷史影響極深遠的起義。徐壽春,蘄州羅田(今湖北羅田縣)人,出身貧苦,以販布為生,是南方白蓮教傳播人之一,有廣泛的群眾基礎;彭瑩玉,出身佃農(nóng),自幼出家,善用偏方治病,救活了許多人,因而深受老百姓喜愛,被稱呼為“活神仙”。彭瑩玉也以白蓮教為擁護,開展起義的組織發(fā)動工作。在北方白蓮教起義爆發(fā)前,他們曾組織過起義,但因走漏消息而告挫折。這一次,徐壽輝、彭瑩玉抓住時機,借北方義軍節(jié)節(jié)勝利,迅速擴展之大勢,毅然于1351年8月發(fā)動南方起義。起義軍一舉攻占蘄州(今湖北浠水),隨即又攻占黃州。這時起義軍決定建立政權,定國號為“天完”,定都于蘄水,共同擁立徐壽輝為帝,建元“治平”。
二、杭州樹幟
徐壽輝起義軍建立革命政權后,立即調(diào)度各路人馬,向元朝統(tǒng)治發(fā)動猛烈的攻擊,使天完政權獲得很大發(fā)展。起義軍在很短時間里,取得了一系列重大、輝煌的勝利。這年底及翌年春,起義軍先后攻占了漢陽、武昌、安陸、江州、岳州、房州和歸州等地,然后分兵取瑞州、徽州、饒州。這樣,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就擁有了現(xiàn)今的湖北、江西、湖南和安徽等省的大片土地,形成了很大的實力和影響。徐壽輝紅巾軍所到之處,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。長期遭受殘酷剝削和壓迫的廣大群眾,自動地聚集起來,齒木為杷,削竹為槍,撕一塊紅布纏在頭上,匯入紅巾軍起義洪流。元軍長期驕奢松懈、毫無作戰(zhàn)能力,或開門出降,或聞風而逃。起義軍攻占各地后,毫不留情地懲治貪官、捕殺豪紳,給元朝統(tǒng)治以沉重打擊。1352年秋天,徐壽輝率起義軍主力東征,又取得新的重大勝利。起義軍首先攻占昱嶺關,從而打開了浙皖兩地的重要通道,撤去了杭州的屏障。徐壽輝于此揮師下關,攻占余杭縣城,并于7月占杭州,處死元朝城守,使杭州城人心大快。
徐壽輝將義軍駐扎在明慶寺與妙行寺等地,以免影響老百姓的生產(chǎn)、生活與經(jīng)商。起義軍紀律嚴明,對群眾沒有絲毫侵擾。同時,徐壽輝下令打開元朝的杭州府庫,將其糧食與錢財散發(fā)給廣大老百姓,并向他們進行解釋宣傳。群眾看到起義軍在為群眾謀利益,又理解紅巾起義和天完政權的宗旨與目標,便十分擁護起義軍,許多人積極參軍。因而在杭州,徐壽輝的力量進一不壯大。此前,由于起義軍分散各地,造成后方空虛,元軍乘機攻占滅完的首都蘄水,起義軍因之失去根據(jù)地。于是,徐壽輝等作出決定,將天完政權的大本營設在杭州。
以杭州為中心,天完政權開始新的斗爭。徐壽輝一面安排鞏固城守,一面派出部隊向浙東發(fā)展。起義軍于7月攻占錢塘,9月攻占吳興、延陵等地,10月即占江陰。在江陰,地主豪強許晉為保護其自身利益,暗中勾結(jié)官府,試圖通過內(nèi)外夾擊以打敗起義軍,但起義軍英勇作戰(zhàn),不僅一舉擊敗元軍主力部隊,還將許晉糾集的以流氓地痞為主干的烏合之眾徹底摧毀。但這時元朝統(tǒng)治者重新進行戰(zhàn)略部署,將江浙、湖廣、江西等地官軍集中起來,統(tǒng)一調(diào)度,向起義軍發(fā)起瘋狂反撲。元軍已捏緊拳頭,而起義軍還分散在各地,未形成強大抵抗力,故不長時間里很多城池得而復失。這時,徐壽輝的最得力助手、南方紅巾軍創(chuàng)始之一彭瑩玉,在戰(zhàn)斗中不幸被俘并壯烈犧牲,造成了天完政權又一次嚴重挫折和損失。
三、蜀中余火
由于彭瑩玉所部已遭失敗,元軍主力集中攻打浙江,徐壽輝因勢孤撤出杭州,且戰(zhàn)且退,重新回到湖北境內(nèi)。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,有一定的指揮作戰(zhàn)能力,他先奉徐壽輝命令率部攻占武昌、漢陽,并打敗附近郡縣元軍,又擁戴徐壽輝恢復帝位、定都漢陽,于“再造天完”有不小功勞,他又接著率部向湖南方面發(fā)展,先后攻占岳州、澧州、衡州等地,可謂新有貢獻。但是,倪文俊性情暴躁,居功驕傲,竟想取代徐壽輝。倪文俊陰謀敗露后,遭部下強烈反對,謀殺徐壽輝的目標未得逞,倉惶逃出漢陽,被陳友諒用計殺死。陳友諒斬倪文俊后,取代了倪文灘而成為天完政權中掌握實權的大人物。經(jīng)過重新部署,陳友諒指揮起義軍向江西和安徽發(fā)展,并先后攻占安慶、池州、龍興、瑞州以及贛州。1359年底,陳友諒移師江州,名義上仍以徐壽輝為帝,實際上獨攬全權,既自稱漢王,又自置官屬,竊位之心昭然若揭。翌年夏,徐壽輝終于被陳友諒殺害,南方紅巾軍遭受最嚴重的打擊,天完政權完全被陳友諒篡奪。陳友諒隨之蛻變?yōu)楦顡?jù)一方的軍閥,最終未能逃出滅亡的命運。
南方紅巾軍重要將領明玉珍,堅持紅巾軍宗旨,使天完農(nóng)民政權在蜀中又有延續(xù)。明玉珍,湖北隨州人,農(nóng)民出身,性情剛毅而忠直。徐壽輝起義蘄水時,明玉珍即在家鄉(xiāng)響應。他招募了一支千余人的隊伍,結(jié)營扎寨以待時機。徐壽輝所部攻打荊州,明玉珍正式起義并率部配合作戰(zhàn),荊州戰(zhàn)役勝利后正式加入紅巾軍。明玉珍作戰(zhàn)勇敢,能身先士卒,很受下屬的愛戴與擁護。他先奉命守沔陽成功,又奉命率軍入川。1357年春,明玉珍率部駕駛戰(zhàn)船溯江而上,直撲重慶,經(jīng)過一番激戰(zhàn)終于擊敗元朝守城部隊,活捉其守城主將,占領重慶。捷報及俘虜送到漢陽后,徐壽輝即任命明玉珍為隴蜀右丞。接著,明玉珍派兵四出討伐,徹底擊敗川內(nèi)元朝官軍,基本上平定了川蜀。陳友諒謀害徐壽輝,明玉珍旗幟鮮明地表示堅決反對。他先派兵封鎖夔門,斷絕與陳友諒的一切來往,繼而在重慶城南為徐壽輝設廟立碑,春秋兩季都親自前往祭祀。1362年,明玉珍被部下?lián)砹榈,定國號“大夏”,定紀年“天統(tǒng)”。明玉珍堅持紅巾軍及天完政權既定的綱領、目標,繼續(xù)與元朝統(tǒng)治展開堅決斗爭。大夏農(nóng)民政權不僅得到鞏固,而且不斷地給元朝統(tǒng)治沉重打擊,地盤、實力都獲得發(fā)展。可惜,明玉珍因為長年征戰(zhàn)、政務繁重、傷病交加,不幸于1366年死去,時年僅36歲。此后,大夏政權便每況愈下,徐壽輝領導的南方紅巾軍起義的余火,最后在這里熄滅了。
天完國紅巾軍始末
天完國元朝末年由于朝廷政治腐敗,民族矛盾、階級矛盾十分尖銳,各地農(nóng)民紛紛揭竿而起。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及其天完國是元末農(nóng)民大起義隊伍中重要的一支。
1、興兵反元號天完
至正十一年(1351年)的一天,湖北羅田縣的一座大山中,有一個高大魁梧的布販在路途中偶獲鑒鐵十斤,此人就是徐壽輝。壽輝,一名真一,羅田人,姿狀龐厚,無他長,生平以販布為業(yè),往來蘄、黃間(今浠水縣、黃岡縣一帶)。壽輝次日攜鐵過江,請鐵匠、麻城人鄒普勝為他打一個鋤頭。鄒普勝是袁州農(nóng)民起義領袖彭瑩玉和尚的信徒。彭和尚反元起義失敗后,普勝就到處宣傳彌勒佛下生,當為世主。傳說他頭天夜里曾夢見黃龍蟠其鐵砧,今見壽輝蹲坐在鐵砧上,普勝覺得與夢相合,便認為壽輝當為新世主。普勝便對壽輝說:今天下尚須耰鋤活耶?當為煉一劍贈君耳。于是當晚兩人結(jié)為金蘭之交,飲酒縱談天下事,密謀舉旗反元。當年八月的一天,壽輝等在羅田縣東130里的多元山中聚眾共議反元。鄒普勝與眾共擁壽輝為首領,義兵以紅巾為號,建圣人堂于山中。附近窮苦農(nóng)民紛紛投奔。很快形成聲勢浩大的起義部隊。壽輝僅一個月便攻陷蘄水路(今浠水縣)、黃州路(今黃岡縣)。十月,壽輝以蘄水為都稱帝,以鄒普勝為太師,以國號天完,建元治平,表現(xiàn)出以壽輝為首的紅巾軍決心要打倒元朝統(tǒng)治者的革命氣概。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,歷史上又稱為蘄黃紅巾軍。
2、驅(qū)兇神建都漢陽
泰定三年(1326年)威順王寬徹普化掛著皇帝賜的金印,帶領朝廷撥的500親兵及自募的千名軍士來到武昌鎮(zhèn)守。威順王因擁戴元文宗有功,恃寵恣行不法,荒淫無恥,驕橫殘暴,以致民怨沸騰。徐壽輝起義后,威順王驚恐萬狀,他立即親率其子別帖木兒、答帖木兒引兵至固始金剛臺攻打天完紅巾軍。壽輝部將倪文俊在金剛臺一舉擊敗威順王,活捉其子別帖木兒。金剛臺之戰(zhàn)有力地打擊了威順王的氣焰,使他不敢輕舉妄動。
至正十二年(1352年)天完紅巾軍西上,一路聲勢浩大,他們紀律十分嚴明,皆短衣草履,齒木為耙,削竹為槍,截緋帛為巾襦,彌野皆赤。這年正月,天完將領丁普郎、徐明遠攻陷漢陽,不久徐壽輝遣鄒普勝攻打武昌,經(jīng)過激烈戰(zhàn)斗,紅巾軍攻破武昌城。威順王見大勢已去,慌忙和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和尚乘船逃離。 為了鎮(zhèn)壓日益壯大的天完紅巾軍,元朝廷調(diào)動了最精銳的軍隊和地方地主武裝進攻天完國。天完紅巾軍和元軍在湖廣、江西、江浙等省的一些戰(zhàn)略要地,如武昌、漢陽、岳州、杭州、江州等地都進行了激烈戰(zhàn)斗,反復爭奪,天完紅巾軍遭受損失較大,徐壽輝等只得退避沔陽湖和蘄春山地。
至正十三年(1353年)十二月,天完紅巾軍在張士誠紅巾軍對元軍取得重大勝利的有利形勢下,再度興起。至正十四年(1354年)威順王因?qū)矣戀\立功,詔復鎮(zhèn)武昌,還其金印。威順王一回武昌便組織軍隊進攻天完國,以報一箭之仇。他令其子報恩奴、接待奴、佛家奴同湖廣元帥阿思南,以大船40余艘,水陸并進,開往沔陽攻打徐壽輝主力倪文俊部。他們船載妃妾。沿路歌舞酒宴,哪知船行至漢川縣雞鳴汊,船擱淺不能行。這時早已埋伏在附近蘆葦中的天完紅巾軍分乘數(shù)百小舟沖向元軍大船。他們在靠近元軍船前點燃堆有柴草的木筏,頓時雞鳴汊一片火海。元軍大船盡皆著火,炮聲、箭弩聲、殺聲響成一片,接待奴、佛家奴死于亂軍之中,報恩奴見敗局已定,拔劍自刎,船上妃妾皆成俘虜,隨船將士幸存者極少。威順王聞報如五雷轟頂,自知難以支撐局面,再度放棄武昌,遠逃陜西。威順王另一個兒子歹帖木兒后來在岳州死于天完紅巾軍的攻城戰(zhàn)中。從此威順王的勢力完全被逐出湖廣一帶。
3、禍起蕭墻生內(nèi)亂
至正十六年(1356年)天完紅巾軍倪文俊部又奪得漢陽,并在此建造宮室,以為都城,迎徐壽輝據(jù)之。這年天完紅巾軍又連續(xù)攻下澧州、衡州、岳州等地,次年又攻下峽州及巴蜀諸郡,擁軍達幾十萬。天完國又重新壯大起來了,設立國家軍政機構,中央設丞相、平章等官,以倪文俊為丞相,設中書省及六部,軍制方面設統(tǒng)軍元帥府管理軍隊,在地方建置上設行省,如隴蜀行省等。此時天完國銳意謀求推翻元朝政權,統(tǒng)一國土,以元帥明玉珍入蜀,進取云南;以將領陳友諒入?yún)沁M取閩越。后來(至正二十一年)天完國還鑄天啟通寶錢。
就在天完再度興起,軍事方面一帆風順的時候,天完國卻發(fā)生了可悲的內(nèi)亂,致使天完國從此向滅亡的方向發(fā)展。
當初徐壽輝是由于有一副魁岸雄武的儀表,而被擁為首領的,但他并無政治與軍事領導能力,天完國再度興起,實權落于倪文俊手里。倪文俊,湖北黃陂人,世業(yè)漁,因多勇,號蠻子,作戰(zhàn)每用多槳小舟,晝夜疾行,出人不意,所至克捷。天完國再次興起,多賴其力。至正十七年倪文俊密謀在漢陽發(fā)動宮廷政變殺徐壽輝,由于倪文俊為人驕恣暴狠,撫下無恩,得不到支持。很快壽輝聞報。陰謀敗露,倪文俊只得帶走部分軍隊倉皇逃出漢陽,投靠駐黃州的部屬陳友諒。陳友諒,湖北沔陽漁民之子,本謝氏,祖贅于陳,因從其姓,在縣里當貼書,后聚眾造反鄉(xiāng)里,官兵屢討不能平,后率眾投壽輝,先仕倪文俊簿椽,后因戰(zhàn)功升為領兵元帥。他早就不滿倪文俊薄待,這次趁倪文俊逃來黃州,假以出迎,伏兵城門,襲殺倪文俊及其親信,盡領其眾,而自稱平章。于是天完國的實權又落到陳友諒手里。
至正十八年(1358年),陳友諒攻克安慶,再克龍興路并據(jù)之。徐壽輝聞訊想遷都于此,友諒恐其來不利己,不從。后友諒遣兵攻衙州,破杉關;而自引兵至江州,同月,壽輝再欲遷都江州而南下。友諒佯為出迎,伏兵于江州城西門,盡殺壽輝部屬,只留壽輝。友諒以后以江州為都,雖奉壽輝據(jù)之,卻自稱漢王,立王府于城西外。自是政權全歸于友諒,壽輝徒擁虛名。
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陳友諒挾壽輝東下向朱元璋的紅巾軍發(fā)動進攻。同年五月攻下太平,接著又進駐采石磯。這時友諒已躊躇滿志,便欲篡位稱帝。他先派人佯請徐壽輝前來議事,壽輝到采石磯后,友諒密使殺手用鐵撾自后擊碎壽輝腦袋。天完國的開創(chuàng)人、天完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就這樣慘死于采石磯。壽輝死后,友諒以 采石磯五通廟為行宮,棄殿中神像于門外,登基于廟中,改國號漢,改年大義。屬下草次行禮于江岸,恰逢大雨,官員襪履冠服皆濡濕,不成體統(tǒng),觀者無不沮喪。
4、天完覆滅說功過
陳友諒殺徐壽輝后,天完紅巾軍發(fā)生分裂。據(jù)川蜀的天完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斷絕與友諒的關系,他稱:陳友諒、倪文俊同在徐朝為臣子,今弒逆,予當討之。遂令部屬莫仁壽領兵守夔關,絕不與通,立徐壽輝廟于成都城南,春秋奉祀,眾推明玉珍為隴蜀王。
徐壽輝有一大將趙普勝為人驍勇,善用雙刀,人稱雙刀趙。陳友諒極忌之,壽輝死后,恐其有變,乃詐以會軍議事,普勝不知詐,聞友諒來,殺羊煮酒登舟慰勞,被友諒伏兵殺死。至此天完紅巾軍力量已大大削弱,友諒稱帝后與朱元璋在江西湖北一帶激戰(zhàn)四年,一直難以取勝。友諒部屬李明道對此有正確評估,云:陳友諒自弒徐壽輝,將士離心,政令不一,驍勇之將趙普勝者,又忌而殺之,雖有眾不足用。而朱元璋對此了如指掌,揚長避短,終于打敗陳友諒。友諒在鄱陽湖水戰(zhàn)中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,不久全軍覆滅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天完紅巾軍所建立的政權,最后被朱元璋消滅。盡管如此,它在元末農(nóng)民起義斗爭中建立的輝煌業(yè)績是不容抹掉的。友諒殺壽輝稱帝群下多不服而叛、遂至滅亡,但他有勇且有權術,為推翻元朝統(tǒng)治而奮斗,不失為天完國的優(yōu)秀將領。至今,陳友諒墓還保存在武昌蛇山山麓。
編輯:鳳棲山書童
投稿信箱:483763@qq.com
浠水在線網(wǎng):http://www.xishui.com.cn
商業(yè)合作/廣告宣傳 電話:0713-4236877
法律顧問:黃浩主任律師 13807255187